我國光學加工的突破口在哪里?

2013-10-07 admin1

目前,一些承接品種單一,外貿訂單數(shù)量大的企業(yè)抵御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能力很差。相關企業(yè)急需調整產業(yè)結構,尋求新的多樣生產品種,促使生產轉型,獲得新的生機。面對這種局勢,我國光電信息產業(yè)如何轉危機為機遇?產業(yè)的當務之急是什么?我認為我們應該抓住熱點產業(yè),抓住熱點課題,從難從嚴,重點突破,尋求新產業(yè)的新發(fā)展。

  那么,當前我國光學加工的熱點又有哪些呢?我的看法是四個字:小、大、硬、精。

  1“小”—微小型光學元件

  微小型光學元件包括小透鏡、小型非球面透鏡(玻璃和塑料材質)、微小棱鏡、微小平面鏡及透鏡陣列板、棱鏡陣列板等。

  近年來,光電信息產業(yè)迅速發(fā)展,IT 行業(yè)迅速崛起,數(shù)碼相機、投影儀、數(shù)碼掃描儀、光通訊光學元件等產品的需求量逐步增加,機型向微型化發(fā)展,形成了龐大的新興產業(yè)———微光學產業(yè)。

  我國光電信息產業(yè)的產品設計及軟件和國際水平相差不遠,差距較大的是材料、工藝和制造水平,我們應該在這三個方面加大投入進行重點研究。其中,小透鏡的下擺機加工工藝與成像塑料非球面透鏡的注射成型工藝應該是重中之重。

  1.1 小透鏡的下擺機加工工藝

  大中球面透鏡通常采用準球心精磨與拋光,即繞近似球心拋光。從動力學上分析,這種技術存在壓力分布不均勻的現(xiàn)象,加工質量穩(wěn)定性差。而小球面的下擺機加工實質是繞精確球心完成精磨與拋光運動的單片加工,加工比壓高,加工速度快而且質量高,穩(wěn)定性好。

  下擺機的上軸僅向下運動,與下軸和下軸轉軸嚴格交于一點,從而保證了下軸可以精確擺動,精確度達到0.01 mm,并不會隨透鏡表面的磨耗而變化。加工過程中,透鏡的厚度可從百分表中讀取,精確度達到±0.01 mm。利用下擺機精磨并拋光口徑為7 mm 鏡片的一面,用時2 min 左右,加工速度比上擺機快很多。

  1.2 成像塑料非球面透鏡的注射成型工藝

  我國用于照明和聚光的塑料非球面注射成型的生產工藝已經比較成熟,也有不少制作模芯的金剛車床,同時對于塑料非球面的需求量也是越來越大,例如數(shù)碼相機鏡頭、數(shù)碼掃描鏡頭等都要用到塑料非球面透鏡。然而目前塑料非球面透鏡質量過關的并不多。只要我們認真研究非球面面形的測量手段,例如英國的 Formtalysurf 輪廓儀、美國的子孔徑干涉儀和環(huán)帶干涉儀等,這項工藝是可以得到突破的。